科学栽培人工林,实现绿色发展

通过科学的方式栽培人工林能够产出大量生产所需的木材,缓解木材资源紧张问题,同时对天然林也起到了间接保护作用。—Sandy Sun

木材资源短缺导致其上下游产业受到不利影响,例如木制品及家具产量减少,木材加工厂需承担高昂的木质原材料引入成本,木结构建筑的发展进程被延缓等。

基于天然林数量少,生态系统脆弱,保护制度不健全,管护不到位等原因,天然林一直在面临被过度采伐、退化严重、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为此,中国为保护修复天然林,曾实施了三个步骤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2015年全面停止内蒙古、吉林等重点国有林区商业性采伐,2016年全面停止非天保工程区国有林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2017年实现全面停止全国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直到近几年,中国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争取保护所有的天然林。自2020年8月1日起,《四川省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实施,其规定继续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从严控制和监管农村居民生产生活自用材采伐天然林。

随着天然林收货量的减少,木材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变得日益严重,木材价格近几年也稳中有升,难免增加了木材加工厂的经营负担。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根据中国《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提出,将重点在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等七大区域,打造和培育20个国家储备林建设基地,力争到2030年,木材对外依存度在30%以下。

据了解,国家储备林指的是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对优质木材的需要,在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和培育的工业原料林、乡土树种、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简而言之,就是需要推动人工林的培植。

 

人工林的含义及优点

中国国家林业局对人工林的定义是,通过人工措施形成的森林即为人工林。其中,人工措施主要包括了人工播种、栽植或扦插等方法和技术措施。人工林的经营目的是明确的,培植人员可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树种与造林技术,并做好空间配置。

人工林最大的优点无疑是增加了木材的产量,可缓解木材资源紧张的压力。首先,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短、产量高、材性好的人工林树种,能够加大木材的供应力度。因此,栽培人工林时,使用的种苗或其他繁殖材料应确保其遗传品质良好,适应性强。其次,随着木材收货量的提高,也能够帮助参与培植的农民及工作人员增加收入。因为在人工林种植的过程中,会涉及多个环节包括采伐、运输、装卸、管护等,而每一个环节都为当地的参与者增加了工作机会,所以种植林木、发展适宜的林下经济可帮助农民及相关工作人员扩大收入的来源。此外,人工林在一定程度上可有助于保护生态系统。根据已有的数据发现,人工林在木材生产功能上的成效明显优于天然林,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不少人工林木材可替代来源于天然林的木材,让更多天然林可被免于采伐,由此促进了自然恢复。

更重要的是,培植人工林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栽培人工林可扩大森林面积,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的固碳能力,降低大气里二氧化碳的浓度。中国多年来大规模植树造林不仅提高了国内的森林面积和蓄积量,也吸收固定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据专家估算的数据显示,在1980年至2005年之间,中国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活动,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46.8亿吨,通过控制毁林,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3亿吨。全国森林净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同期工业排放总量的8%,极大地减缓了全球气候变暖,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人工林的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林面积为0.69亿公顷,占全国林地面积的36%,约占全球人工林总面积的33%,稳居全球首位。从第一次森林资源清查开始到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了近两倍,蓄积量更是增加了15倍,并始终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直到目前,国内人工林建设仍在稳步推进,据统计,截止2022年3月12日(中国第44个植树节),中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人工林面积仍然稳居全球第一。此外,2023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2022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8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120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31.4%。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人工林保存面积最大的国家,而且国内人工林的发展十分迅速。不过从人均水平来看,中国的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7,森林覆盖率还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国内人工林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事实上,中国人工林的发展还面临着林地供求矛盾紧张、投入成本高、结构不合理、立地条件差,以及林木质量一般等方面的挑战。

在国内,大多数人工造林区域中配置的林木树种都趋于一致,也就是说,栽培的大多数人工林属于纯林,很少栽培混交林。一般情况下,纯林对外界空间的利用不是很充分,自控能力与调节能力不足,在面对病虫害或者火灾等自然灾害时,容易导致整片林区同时遭受损害。而混交林形成的林分结构复杂,可增加营养物质的储备及提高养分循环速度,改善林木生长的环境,增强林木的抗逆性,所以从收成效益的角度来看,培育混交林可取得的经济效益是明显高于纯林的,但栽培混交林的技术比较复杂,需要付出的成本也偏高。   

另一方面,“重造轻管”的现象严重,即在国内栽培人工林时,往往注重培植的过程,却忽略了管理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做好除草、水肥管理、幼林管理、幼林保护、幼林补植、造林验收、造林技术备案、使用科学的方法施肥等管理措施,林木很容易受到病虫、鸟兽的侵害,林木的健康生长与之后收获的木材质量也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如何提高人工林的质量?

毫无疑问,采用科学的方式提高人工造林的质量,是应对人工林行业挑战、解决木材资源短缺、帮助木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上文已经提到,人工林疏于管理会导致林木和木材的质量降低,这会增加后续木材加工厂对木材进行处理时所需要的成本。当然,影响人工林质量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幼苗的选择和种植的技术手段。

选择幼苗时,应选用生命力强和具有优良目的性状的品种,以及生机旺盛、抗逆性强的苗木作为种植材料,不仅可以提升造林的成活率,还可以减少之后幼林的抚育工作,从根本上提升林木的抗火灾、抗病虫的能力。

使用科学、合适、正确的造林技术方法也能够提高林木的成活率。传统的人工造林技术主要包括植苗造林、分植造林和播种造林。据了解,当前将林木在室外培养转移到室内培养是传统造林技术取得进步的关键点。因为即使是品种优质的幼苗,在生长的初期阶段也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类似于采用网袋容器培养幼苗的新技术,能够以较低的培植成本使幼苗避免受到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网袋还能够自动溶解幼苗在生长过程中的杂质,以确保幼苗的健康生长和土壤环境的整洁。另一方面,研发更多新技术培育混交林是关键,包括采用合适的技术方法正确处理好树种的种间关系,使主要树种多受益、少受害,运用间隔时间或长或短的方法分期造林以尽可能缩小不同树种在生长速度上的差异,充分发挥多种林木各方面的混交效益,消除树种之间的竞争关系,这些都将提高混交林的成活率与林木生长质量。

在未来,开发人工林的培植技术与加强人工林的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混交林的栽培和管理,可有效提升国内的森林蓄积量、森林固碳能力以及优质木材的产量,如此既有利于保护天然林和自然环境,更能够推动林业及木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

亚洲木工业杂志(FDM China)是中国木工专业人士的首选刊物,本刊为包括工艺技术、家具设计与制造、板材制造、原材料处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在内的广受关注的产业话题提供了最新资讯和专业见解。

FDM China在大中华地区发行纸质和电子版。同时,我刊也推出了一套综合性的网络营销方案,旨在满足客户日益提升的业务需求,并且帮助深化您的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