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科学家进行的研究表明,未来几十年地球的生态会发生重大变化,人类将面临考验。当前稳定的生态结构将会出现偏移和变化。
具体而言,全球气温会不断升高,让北半球的天气模式将会随着亚热带特征的不断削弱而变得更加热、潮湿。与此同时,欧洲的夏季和冬季都会转暖,平均温度将上升3℃至4℃左右。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77%的城市会经历如此显著的气候变化。分析表明,目前世界上22%的城市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气候模式。南北极的冰雪不断融化、各种病毒加剧、海平面大幅上升、陆地被淹没等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将层出不穷,继而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生态。
因此,近些年世界各国都在持续宣传并强调环保的重要性,要求积极采取一系列环保措施,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而林木业一直是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的行业。首先,木材的存在本身就有利于环境保护。木材来源于天然的树木,通过可持续的种植与管理方案,能够让木材成为可再生资源,由此维护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其次,木材是一种天然的碳汇,在它的生长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用木材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且相比钢铁和水泥等其他建筑材料,木材的碳排放量较低。此外,木材还是一种易于降解的材料,当木材在使用寿命结束被废弃后,可以通过自然分解或其他方式进行循环利用,这可以有效避免对环境造成的压力,降低了对空气、土地和水源等自然环境的污染。由此可见,保护木材是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这也成为木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主要措施
根据在阿塞拜疆举行的联合国COP29气候峰会期间发布的《全球碳预算》报告称,2024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从2023年的406亿吨增至416亿吨。
为此,欧盟已经与双边和多边伙伴合作,制定气候目标并加快清洁能源转型,同时成立了碳市场工作组,鼓励和支持其他司法管辖区引入碳定价机制,确保国际碳市场的气候完整性,并且欧盟还与一些国家建立绿色联盟,加强绿色转型合作。
在木业方面,为了减少与欧盟市场相关的森林砍伐和退化活动,确保生产的产品不能来自任何毁林及林地退化土地,欧盟发布了《欧盟零毁林法案》(EU Deforestation Regulation,简称EUDR)。其致力于在欧洲和全球范围内构建零毁林的供应链,与森林管理委员会(FSC)长期坚持的立场不谋而合。不过,近日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及欧盟委员会已商定并宣布将《欧盟零毁林法案》(EUDR)的实施延期一年。这说明了在确保监管条例严格且可行的前提下, 应对毁林和森林退化问题是充满了难度与复杂性的。森林管理委员会(FSC)表示,尽管EUDR法规推迟执行,但面对森林保护的紧迫性,仍然呼吁所有利益相关方积极采取现有可行措施,并携手合作,持续强化可持续林业发展的管理工作。希望届时EUDR法规的正式实施能发挥最大效能。
除了国外,中国近几年为保护环境也采取了措施。首先,中国在2020年9月就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这一战略旨在于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积极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包括木业在内的各个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同时与欧洲保持同步,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外,根据2024年世界林木业大会(11月22日至11月24日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信息指出,截至2023年底,中国森林覆盖率已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年碳汇量高达12亿吨以上,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这一系列数据足以显示出中国为地球的气候调节与生态平衡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推动木业加速实现“低碳减排”的重要方式
上文提到,基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危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倡导低碳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对于木业而言,木材作为缓解气候变化、实现减排的重要材料,保护木材是木业及相关企业在未来需关注的重点工作。
另一方面,加强木业技术创新始终是重中之重,也是加快木业实现“低碳减排”的主要措施。例如在2024年世界林木业大会上,有部分企业展示了包括林草生态感知系统、资源监测卫星及背负设备、数智林业平台等先进科技产品,可稳定提升人工林生产力,降低天然林的采伐;另有研究者展示了桉树太空育种项目成果,通过在太空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培育桉树树种,能够解决桉树目前面临的病害和虫害问题,增加抗病、抗虫等抗逆性较强的优质木材的产出,这同样起到了保护天然林木的作用,且避免因木材资源不足影响生产企业订单交付等问题;此外,在该会议上还有将木材用作电极、玻璃、管道等科研成果的展示,有效实现了木材资源的再利用,降低木材废料造成污染的可能性。显而易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及数字化、智能化方案与木业相结合,木业在实现“低碳减排”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将会得到更有利的保障。